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首页 > 思政课建设 > 正文

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几点思考

2022-04-02 15:13:52  点击: 次  作者:姚爱琴  编辑:郭忠宁  来源:

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姚爱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会,对今后进一步践行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方面谈几点认识。

注重实践,不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课教学一定要有“田间”“地头”和“接地气”式的基层调研环节,通过与学生近距离和较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才能够切实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较多掌握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大学生生活、学习、情感以及精神上的一些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方案,帮助、引领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尽快走出“大学生活”阶段性心理迷茫期。另外,在与学生近距离交往中我们也能够从学生那里收集到他们的思想变化及其需求信息,基于此可以不断丰富并拓宽数学课教师的专业思维认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学生提出“产能过剩与物价过高”“劳动力短缺与大学生就业不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国民精神贫困”“多种所有制的中国当下有没有剩余价值”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关注前沿,理性思考,准确把握,有理有据地解析;实践教学环节,要深入到实际,利用寒暑期,带学生到企业、到农村、到基层政府去体验,走访,观察,让事实解答学生内心的一些不解和问题,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不断增强课程和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因势而新,切实推动思政课教研相长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定是兼“传道”“授业”与“解惑”于一体的科学体系,而这三者终究是要统一于教师的科研,否则,“道”不明,“业”不精,“惑”也不解。有人把一些认为“只要讲好课、科研可以不做”的大学教师称为“不称职的好老师”。同样,能把课讲热闹博得学生掌声和点赞,但自己不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要义、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师,也是“不称职的好老师”。因为没有科研引领的教学,就只是照本宣科、是机械灌输知识点的教育,这种教书方式也许其它具体学科还可以短期执行,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政课是万万不能的。它的课程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所以,必须强调教学要有科研依托,以科研推进教学,彼此相长。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科研不断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结合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难题,与同行、同学讨论商榷,甚至请教本领域的权威专家,把最后达成基本一致的看法汇总,或运用于科研,或传导于课堂,对自身和学生、学科都是推进和发展。这样的课堂就会有思想、有新意,学生才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教师探索求知的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创造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示范效应,对于培养学生早期的科研能力也是大有补益。

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由于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截然不同于信息封闭时代,他们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好奇张扬、兴趣广泛,思想和行动独立性较大,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受时空局限。鉴于思政课教学具有“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特殊性特点,教师要积极主动琢磨、探索、实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内容为主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些硬件条件,允许学生手机在一定时间段联网,在一些共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上,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问题讨论过程和结果大家都能看见,甚至部分成绩当场就可以评定。这种方式高效、透明、公开,广开言路,尊重学生观点,激发思想碰撞,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体,都是主角,势必就会降低“低头率”和“熟睡族”的概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遵循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校思政工作科学方法论指导,以全新动态的辩证思维和智慧应对具体问题,做到具体分析,不唯书,不唯上;做到顺应时代,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实效性;做到拓展科研空间、构建思政课与其它学科合力育人的新体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新发展,为“三全育人”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

姚爱琴,女,汉族,甘肃庆阳人,中共党员,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民族与宗教》《哲学常识》《中国民族发展理论与政策》和《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近年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三农”问题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省厅级课题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1C266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电话:0931-7601139 传真:0931-7601139

版权所有:365游戏大厅党委宣传部、学工部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Copyright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365游戏大厅  陇ICP备15000834号-1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