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 守正创新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巡礼
2017年是我校重点(扶持)专业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各专业确定目标,理顺思路,奠定基础,形成格局,为本建设周期奠定基调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外出调研,学习相关院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结合本专业实际,完成了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论证、第一学年课程说明的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及教学成果培育工作。
学校领导到文史学院调研专业建设
一、准确定位、科学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
1.充分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现状。从2016年12月起,本专业建设团队采用调查问卷、外出考察、座谈及访谈等形式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团队先后赴绍兴文理学院、四川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状况,学习其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准确定位和评估自身,并撰写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2.合理分析,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学校的专业布局中,汉语言文学被确定为文理基础类专业,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结合学校对本专业的定位和前期调研结果,经过反复论证,本专业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一步深造的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后备人才,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以及能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的专业人才。”据此目标,按OBE教育理念,专业建设团队制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标准。
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在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调研
3.严谨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蓝图,也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对前期调研成果的认真总结和科学分析,专业建设团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出发,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于2017年6月制定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并于7月13日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三位专家进行了论证。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定稿。在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本专业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借鉴OBE教育理念,凸显学科和专业特点,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分类培养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相结合,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4.精雕细琢,完成第一学年课程说明编写工作。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方案的主要手段,课程说明则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的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在学校总体安排下,本专业按课程组织任课教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反复研讨和论证,完成了第一学年课程说明的编写工作。
二、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根据学校本次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社会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本专业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本专业积极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探索符合专业要求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新模式。结合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本着由知识教育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改革原则,本专业逐步构建“五个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凝练和强化核心知识模块的教学,削减非核心知识和重复内容,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给学生留下空白和未定点;设计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设计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强化校内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和期待,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引进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丰富专业教学手段。
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交流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课程说明编写,凝练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拓展课外教学方式与手段,采取导师制、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优势互补。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组织教师学习混合式教学方式,学习各种现代教学方式和技术;有效利用超星等教学平台,积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形成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便捷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集体授课与分类、单独指导相结合。在推行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小组授课分组研讨的班级授课方式的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志趣进行分类或单独指导。根据学生选择,以考研和教师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设计相应的方向课程,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人性化、个性化的培养。
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2.提升课堂管理和教学能力。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全面落实,本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说明的编写统一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和任课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培训项目,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参加教学培训,了解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按照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原则,本专业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以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为导向,科学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方案。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建设团队编写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必背篇目”“文学批评训练手册”“学年论文撰写规范”“学术报告听讲记录”等一批实践教学文件。结合专业课程,组织了“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诗歌创作比赛”“教学能力大赛”“三笔字比赛”“朗诵演讲比赛”“走进中小学课堂”“中小学名师进校园”“杰出校友系列讲座”等实践活动系列。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和引领作用,聘请驻校作家指导“大漠”“激流”文学社开展文学写作,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子衿”话剧社、“尚书会”读书会、“书画摄影协会”开展课外活动。
三、凝炼资源、推强补弱,培育专业建设新成果
汉语言文学2014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现有“现代汉语与方言”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大学人文”两门省级精品课和“美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论语》导读”入选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资源库。
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在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考察调研
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博士14人,硕士16人,主干课程皆由至少一位教授或博士担任主讲;有2人兼职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3人兼职外校硕士生导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和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形成了现代汉语与方言、中国古代小说戏剧、本土文学批评、人文教育等教学和研究特色。
在本轮专业建设中,本专业整合凝练资源,推强补弱,抓龙头、抓重点、抓关键,力争培育出一批专业建设新成果。在现有校级精品课基础上,重点建设《美学》(朱忠元教授主持)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整合教师资源,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形成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等专业教学团队,整体建设,重点培育;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申报和实施教学改革项目,已在大学人文、写作教学、书法教育等方面形成一批教学成果,准备申报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撰稿:范建刚 审稿:高原